陶行知曾对友人言,此生大哭三人,一个是母亲,还有就是妻子纯宜和妹妹。而对妻子汪纯宜,他更是愧疚不已,没有给她安稳的家,却让她担惊受怕累此生。
汪纯宜是陶行知的第一任妻子,自幼失去父母,跟随叔父生活。二人从小在同一个学堂读书,年长四岁的陶行知很喜欢这个乖巧懂事的邻家小妹妹,每次放学归来,都要把汪纯宜送回家,再独自返回。对这个像哥哥一样呵护自己的学长,汪纯宜充满了依赖。
他们一起走过窄窄的独木桥,穿过开满油菜花的田野,捉迷藏、放风筝……不知什么时候,两小无猜的两个孩子之间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情愫。只是,谁也没有说破。
十七岁那年,陶行知考取杭州广济医学堂,汪纯宜则留在家乡继续读书。他知道她担心自己见了大世面就忘了青梅竹马的她,笑着说:“你放心,我会经常写信给你。等你考取大学,我们杭州见。那时,我们还像以前一样,由我来呵护你。”
陶行知的话熨帖又温暖,汪纯宜放下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努力读书。鸿雁传书的日子,因了那份期待和信任,漫长又美好。
谁知天不遂人愿。就在汪纯宜准备考取大学时,抚养她长大的叔父突然病逝,家里再无能力供她读书。而这时的陶行知,却因学业优秀准备赴美留学。
摆在陶行知面前的,一边是青梅竹马的恋人,一边是前程似锦的未来。该何去何从?陶行知也曾犹豫,但最终选择了回家乡。他向母亲坦言,想娶汪纯宜为妻。
陶母也喜欢这个善良贤淑的女孩,对二人的选择很支持。最美满的爱情,莫过于两情相悦。在祝福声中,二十四岁的陶行知和二十岁的汪纯宜喜结良缘。
汪纯宜是懂丈夫的。婚后,她担负起照顾陶母及持家重任。新婚燕尔正是情到浓时,尽管万般不舍,但她懂得留学机会不容错过,主动鼓励丈夫赴美留学。
1914年,陶行知赴美留学。临别之际,二人执手相看泪眼,陶行知安慰妻子,保重身体,等我归来。汪纯宜叮嘱他,不必挂念家里,一切有我。
陶行知曾有诗相赠:“久别重逢,思携手,离情共诉。羞涩涩,颊红心颤,默无一语。别日相思见时闷;闷来更比相思苦。问何时两个魂灵儿,如鱼水?义中情,何处去?敬离爱,便无据。试把二十四史从头数,哪个圣贤不多情?多情忍把今生负!看天边几个同心人,如我汝?”
来到美国,陶行知如鱼儿得水,忘我地开始学术研究,但并没有忘记给妻子写信。在信中,他温柔体贴地叮嘱她注意身体,不要过度操劳。他提醒她过桥时留心青苔滑脚,提醒她担水时不要闪到腰,提醒她晚上早点歇息。
见信如晤。在灯下念着丈夫的信,汪纯宜心里无比甜蜜,再多的思念也不觉得苦了。但每当夜深人静时,她便会悄悄叹口气。
虽说,若是两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不得不说,有时候,时间和距离就是刽子手,再浓的感情也可能变淡。更何况,此时的中国,正值新文化冲击旧习俗,年轻人崇尚婚姻爱情自由。
她担心,丈夫出国留学,无论是见识还是学识,都不再是自己所能企及的。成熟而睿智的他,会不会像那些留洋学者那样寻找所谓志同道合的伴侣,归国便休妻?
陶行知没有让她失望。三年后,陶行知学成归来。看着西装革履、风姿儒雅的丈夫,汪纯宜觉得,所有的等待都值得。
翌年,儿子呱呱坠地。闲暇时,陶行知和妻子一起做做家务逗逗儿子,还会牵着妻子手徜徉在油菜花间。这样的日子平静而安稳,是二人最幸福的回忆。
但陶行知的人生目标并不只是小家的温馨,他的胸中,装着千万个孩子,装着中国的教育。为了救国,初为人父的他,狠狠心告别妻儿,开始为教育事业而奔波。汪纯宜理解丈夫的选择,为了不让丈夫分心,她留在老家,一边照顾陶母,一边抚育幼儿。
没有了后顾之忧,陶行知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很快便有了成果。他成了中国颇有名气的教育家,但并没有忘记在家操劳的妻子,一有空便给汪纯宜写信。
也许是童心天成,或许是特意逗妻子开心,爱妻尊妻的陶行知,写起信来总是充满了童趣,让汪纯宜读着读着便不由笑出声来。有一次,妻子寄来亲手缝制的皮袍,他写“纯妻:皮袍已收到,质地甚佳,袍面亦特别可爱,新年穿此,在乡间可以大出风头了。”
1927年,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邀请来校参观的第一个就是自己的妻子。他写“纯妻:1月1日系晓庄学校落成纪念日,将有大热闹,深望您及全家均在此同乐!”
随着时局的动荡不安,陶行知开始宣传救国思想。国民党岂会放过他?遭到通缉的他不得已流亡日本。
抚育儿女,照顾老人的重担又全落在了汪纯宜瘦弱的肩上,面对时时上门打探消息的特务们,她惊恐不已,身体日渐消瘦。无数个漆黑的夜里,她不敢合眼,那一刻,她多希望丈夫只是个安心教书的普通男子啊,她太想要一个安稳的家了!
本以为等到丈夫安全归来后一家人能够团圆的她,希望再次落空。陶行知一面忙于宣传救国,一面为创建山海工学团四处奔波,根本顾不上家里。看着日渐消瘦的妻子,他心疼不已,但却无法停下脚步,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更大的家。
不久,待汪纯宜如已出的陶母不幸病逝。囿于家庭的她,心中的悲苦无人诉说。丈夫是不是已经不爱自己了,否则怎么会常年奔波在外呢?积压在心里的痛苦越来越多,加上担惊受怕,精神再也支撑不住了。有一次竟然精神恍惚不慎落入河里,所幸为人救起。后来,她又大把大把地吞服安眠药,致使大脑慢性中毒,终于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陶行知匆匆赶回家,汪纯宜哀求他不要再离开自己。但是肩负重任的他还是狠狠心洒泪别妻,继续投身事业。
在那样的年代,陶行知的每一次行走都处在在风口浪尖,被捕、暗杀的危险从来没有停过。独自一人带着四个孩子(陶宏、陶晓光、陶刚、陶诚),时刻担心丈夫的汪纯宜整日操劳、担心害怕,心力交瘁的她终于病倒了。
躺在病榻上的汪纯宜多么希望看到丈夫的笑脸,多么希望有一个坚实的臂膀让自己依靠啊。可是,那个说呵护自己一辈子的哥哥却迟迟未能归来。1936年4月23日的下午5点45分,年仅四十岁的汪纯宜带着深深的遗憾,闭上了美丽的双眼,两滴清泪滑落脸颊。
当风尘仆仆的陶行知赶回时,斯人已逝。那一刻,他失声痛哭。记忆中那个乖巧伶俐的邻家小妹妹似乎还在面前扑闪着顽皮的大眼睛;那个温柔贤惠的女子似乎还在灯下为他缝制棉袍;那个美丽清瘦的妇人似乎还在拉着他请求他不再离开……
往事一幕幕在眼前闪过,陶行知肝肠寸断。泪眼模糊中,他喃喃自语:纯宜,我又如何不爱你呢?可是,国家更需要我呀!
半生缘,一世情。如果有来生,但愿他们青梅依然伴竹马,生生世世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