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唐氏之后因氏焉。虞阏为周陶正,亦为陶。

联系我们陶氏论坛

陶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海钩沉

一代能臣廉吏陶易

时间:2022-03-14人气:作者: 陶姓网

陶易(1714—1778),字经初,号悔轩,威海卫城里人。威海的陶氏家族最早可追溯到明代,陶氏祖上原为威海卫城的掌印指挥。后来威海卫所撤销,陶家子孙弃武从文,开始研习四书五经,走科举之路以光大门庭。陶易就是威海陶氏家族在科举制度下走上仕途的代表。在乾隆十七年(1752)中举,以知县职被派往湖南试用。他历任湖南桃源、浏阳、益阳、衡阳等县的知县。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直隶平定州知州。乾隆三十四年,调任江苏淮安知府。乾隆四十年,因政绩卓著,升任广东惠潮嘉道,保举留守江安督粮道。乾隆四十一年,升任江苏布政使。他从政几十年,心系百姓,节俭廉正,是一位深得民心、口碑甚佳的清官。


陶易刚到湖南衡阳任职时,衡阳城里人人自危,街道上还没有到掌灯时分,就空无一人。整个城里很压抑,到处都是巡逻的兵卒。

原来衡阳有一位奇男子,眼见清政府在全国各地大兴文字狱,屈打成招,残害无辜,百姓敢怒不敢言,他心里愤愤不平,自己到广西提督署衙门投书,指责朝廷。广西提督见此人如此大胆,竟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心想其背后肯定有出谋划策者。急忙向上奏本,将此人的言行一一写在奏折里。乾隆皇帝见此奏折,龙颜大怒,令广东、湖南两省巡抚驻扎衡阳查办此案,把案犯家族老老少少全部捉拿下监。一时间衡阳城里人心惶惶,都怕自己被牵连。陶易见此情景,心急如焚。他向两省巡抚请缨办理此案。得到应允后,他亲自探监,来会案犯。

那时正值乾隆皇帝大搞文字狱。清朝统治者从山海关入关,灭明朝,统一全国,是靠武力夺取江山的。但在治理方面,他们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能完全改变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原文化。为了让他们的统治更为牢固,压制汉族人民族独立的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权威,就一次又一次地在一些官员和文人的语言和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办成文字狱。


陶易深知文字狱的危害,动辄会牵连成千上万人,让很多无辜的人惨死。所以他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尤为小心。

陶易来到监所,屏退左右,跟案犯推心置腹,讲明其中的利害关系。他说:“眼下全国都在兴办文字狱,朝廷尤其重视。你这次抨击朝廷的案子如果办成铁案,则会株连九族,会殃及衡阳城里很多无辜百姓。”此男子原来只为一时的意气用事,想不到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急忙下跪求陶易:“陶老爷救命。我好汉做事一人当,坚决不能牵连族人。”


陶易让他附耳过来,只在他耳边轻说两字:“装疯。”然后甩袖离去。陶易也有不舍,但是为了顾全大局,只能舍了他一个人的性命,来换取衡阳城的安定。案犯会意,当晚便疯疯癫癫,披头散发,口吐白沫,将粪便涂了全身。第二天,陶易升堂会审。差人将案犯押至大堂,众人无不捂鼻。案犯又口齿不清,胡言乱语。陶易把此案犯定罪为疯癫病人,上书两省总督。两省总督见陶易上书后,急忙上报朝廷。此案最终只将案犯一人正法,其家族老老少少均被判无罪,免除株连。家族感恩戴德,将陶易奉为恩公。

陶易在衡阳离任时,百姓倾城相送,挥泪道别,不舍这位为民做主的清官。地方乡绅为陶易竖立“去思碑”,颂扬陶易在衡阳时的德政。

乾隆二十九年(1764),陶易升任平定州知州。平定州属于太原府,位于太行山西麓,东邻河北省井陉县,扼守山西东大门——娘子关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管辖盂县、寿阳、乐平三县,素有“冲繁第一州”之称。

陶易到任时,平定州城已经是破败不堪,多处败颓,杂草丛生,距离上次州城维修已经过去了130多年。当时,正值乾隆皇帝诏令“天下郡县城郭间有倾圮者,各令所司分年修葺”。陶易立即召集众乡绅筹集修城款项,加之国库拨银,共计筹集白银一万一千余两。

乾隆三十年(1765)八月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七月,整整两年的时间,平定州城焕然一新,巍峨耸立,固若金汤。这两年的时间里,陶易身体力行,事必躬亲,每日到场巡视。修城完毕,陶易又带头拿出自己的俸禄,号召州县上下捐赠,用以修建钟楼、朝晖阁。与此同时,陶易还大规模重修州署大堂,复修社稷坛、山川坛、先农坛、厉坛、八蜡庙、龙神庙、圣庙坊。陶易的这次修缮壮举,奠定了平定州城的基本轮廓,使平定州成为晋东最具特色,最为繁华的城市。

平定州多旱少雨,河流基本无水,多断流。这里土层厚,地下水深,老百姓只能吃到地表浅层又脏又苦的浮水。遇到大旱之年,老百姓连地表浮水也吃不到。陶易看在心里,急在心头。他召集平定州善于打井的人,询问他们的意见,征求打井的方位。陶易对大家说:“有劳各位。咱们平定州百姓能不能安居乐业,找到水源最为重要。你们帮忙寻找水源,找到之后必有重赏。”说完向在座的各位施礼。在座的各位哪里见过知州对他们这些乡下人施礼?于是纷纷起身,说使不得。众人都铆足了劲去寻找水源。找到打井的方位后,陶易亲自率众人打井,他深知此举成败的意义。打出水,人们生活都有了希望;而打不出水,则怨声载道,市井不平。

掘地七八丈深,仍不见水。打井的人都有些泄气了,而陶易仍不放弃。他对大家说:“此地是各位有经验的打井人共同定下来的地方。我相信大家的眼光,咱们要继续下挖,这里肯定会有水源。”终于在十余丈深时,一股清泉喷涌而出。众人一同跪地叩首,同谢眼前这位青天大老爷。此井井水清冽甘甜,从不枯竭。陶易又带领民众在平定州城掘井数口,让平定州百姓都喝上了甘甜的井水。民众自发在井边修建凉亭,并竖一碑:陶公井。

陶易很注重州志的编撰。他利用闲暇时,带领府衙修志一干人游走于平定州的山川之中拜访村里的老人,向他们请教征集这里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他也让下面属县的人员修编县志,整理典章旧制,删繁就简。历时几年,汇集成册,编撰成平定州志。即将刊刻付梓时,陶易被调任淮安知府,只得将志稿抄存搁置。

陶易还筹银3800多两,对平定州有名的嘉山书院进行彻底扩建、重建。陶易在平定州任职几年,平定州的学子们诚信知礼,万户读书声。陶易重视教育,兴建书院,开创了清代平定州教育的新局面。

乾隆三十四年(1769),陶易调任淮安知府。陶易到任后,正值梅雨季节,整日阴雨连绵不绝。淮安府属地河道众多,湖泊星罗棋布。一时洪水泛滥,良田变成一望无际的泽国,到处哀鸿遍野,人民无家可归。陶易夜不能寐,整晚和衣而卧,他目睹百姓疾苦,忧心忡忡。一有险情,立刻升堂处理。

他深入民间,查勘河道泄洪,组织州府官员齐心协力,抗洪救险,共渡难关。他急奏朝廷,开仓放粮,赈救灾民。他将无家可归的灾民安排在寺院文庙等地方暂住,待洪水退去,立即带领灾民重建家园。在陶易的斡旋努力之下,朝廷让淮安府开仓放粮解救受灾民众,使得在大灾之后,淮安没有出现大疫,百姓没有流离失所。人们很快又重整家园,男耕女织,安居乐业。

淮安府位于京杭大运河畔,在历史上也有过自己的辉煌,曾经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为四大都市。因为这里是南北舟车之要道,所以朝廷在这里设有淮关监督署。这里的建筑规模比淮安府都要雄伟,是明清时期全国运河的税收第一关,上缴的关税占全国运河关税的一半还多。

然而就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淮关监督署税银被盗。在戒备森严的监督署,竟然有毛贼窃入,乾隆皇帝看到奏折后非常恼火,严饬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查办此案。总督和巡抚哪敢怠慢,准备将监督署附近居民全部捉拿下牢,严加刑讯,企图广撒网,细甄别。身为淮安民众父母官的陶易,心焦如焚。为了不让百姓遭冤,他面见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据理力争,痛陈利害关系,并以身家性命担保,才使监督署周边百姓免除牢狱之灾。后来在别处捕获真正的盗贼,陶易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当地百姓知道内情后,纷纷来到知府衙门致谢。

自此,陶易在江苏一带名声大震,朝野皆知。他从淮安府离任时百姓空巷相送,很多人都是挥泪不舍,齐声高喊陶青天。(来源:威海新闻网


标签: 陶易   廉吏   能臣  

本类推荐